首页
公司动态
首页 >> 公司动态 >> 正文
教育部“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举办课程思政课分享会
发布日期:2022-07-29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7月28日下午,教育部“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举办课程思政课经验分享会。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太阳成集团tyc9728暨亚非语言文学学院经理陈多友教授及海南大学外语学院经理金山教授分别进行了专题发言,会议由太阳成集团tyc9728暨亚非语言文学学院副经理张志刚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兄弟院校的400余名专家、骨干教师与会。

两位专家基于各自所领衔的一流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运用前沿理论方法进行了生动的课堂教学案列分享。

金山以“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海南地域文化概论》课建设”为题发言。首先,他梳理了“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与沿革、“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及方法。接着,以示范课程《海南地域文化》为例进行了深度的说课分享。海南大学以培养多元文化素养为目标,建设“公共外交+课程群”的特色课程,旨在讲好中国故事、海南故事。他表示,课程建设中充分借鉴了已有成果,带领员工开展田野调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联动建立研究基地,确立对海南文化的基本认识,将“海南好故事”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发掘“海南好故事”。并且提出不能回避问题,把问题讲好的理念。该课程着重团队授课、专题教学,讲求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金山分享

陈多友以“文学伦理学批评对日本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作用与价值估判”为题,从循证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回归东洋文化的策略,文学理论学批评方法的具体运用及其作用与价值评判等四个层面进行了系统分享。循证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是陈老师领衔建设的省级一流专业课程《日本近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赏析》课程群所采用的教学方案之一,实践证明其效果极其卓著。首先,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特质与方法,以及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理论与现实依据。他提出,为了实现文学教学的守正创新,提质增效,推动课堂革命,其基本抓手就是教学内容新和教学方法新,其中,理论创新是文学教学的关键。其次,他将芥川龙之介翻案作品《杜子春》与其蓝本《杜子春传》对举,通过事实材料、审美材料以及科际整合三个维度的文本分析,考辨了芥川进行叙事策略选择的社会历史成因,回答了其主张回归东洋文化的辩难。接着,他以概念入手,重点梳理了“伦理悖论”、“伦理环境”、“伦理混沌”、“伦理混乱”、“伦理困境”、“伦理结”、“伦理问题”、“伦理身份”、“伦理结构”、“伦理建构”、“伦理两难”、“伦理禁忌”、“伦理选择”及“伦理语境”等概念以及由这些概念建构的话语体系,详细剖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具体运用方法与策略。最后,陈多友表示,进行文学教育,初心是要发表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方案,体现中国学术创新价值。我们有必要援用中国民族气象的文艺理论,并将其发扬光大。

陈多友分享

分享过程中,专家们还就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贴切地融入到课程,以及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及困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分享会后,与会老师们纷纷表示,两位专家的教学示范,都着重以国家经济社会需求与发展战略为切入点,守正创新,锐意改革,倾力提升员工们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其创新精神,端正其价值观念,激发员工们的爱国热情、涵养其家国情怀。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精心勘探教学内容中所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深入挖掘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及时总结提炼出“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坚守好课堂这一教育主阵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做好思政育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图片、文字:刘宁

初审:张志刚

复审:陈多友

终审:周秀娇

上一条:教育部“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第一次日语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
下一条:教育部“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启动仪式顺利举行